小作品是大作家的起跑點。東野圭吾《十一字殺人》

大師的解謎創作原點。
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十一字殺人》的劇情幾乎沒什麼特別:一位女性推理作家透過編輯友人萩尾冬子的介紹,結識自由作家川津雅之,兩人經過兩個月的交往,川津某日對她說:「我被盯上了,好像有人想殺了我。」之後果然發現他死於東京灣。女主角藉著許多線索,逐一掌握川津生前的人際關係,並得知他的死應該和過去的一宗遊艇船難有關,繼續追查下去之後,發現隱藏在過去事件的重大秘密……
本作雖以解謎為主軸,但沒有任何驚天動地的大詭計,女主角查案的方式也像是社會派的警察小說,靠著雙腳奔走找尋線索,雖說後半段出現了「不在場證明」謎團,手法卻也極其簡單,案情推論的過程僅憑臆測,結局的意外性也只能說是普通。放在今日的推理書市去檢視,頂多歸類在「小品」等級,與其他令人目眩神迷的新本格作品兩相比較,光芒更顯黯淡。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一點:這是東野圭吾的第五部作品,完成於1987年。那時新本格才剛起飛,日本推理還是社會寫實派掛帥的時代,過度浪漫主義的本格推理並不受重視,東野如此端正的寫法,或許也是在「創作理念」與「市場考量」兩相權衡之下的產物。
事實上,我們還是可以在這部小巧、精緻的作品中,瞥見東野日後風格的一些端倪,一言以蔽之有兩點:就是「複雜的人心」和「轉折的技巧」。
從早期的《放學後》到中期的《惡意》乃至近期的《殺人之門》,不難看出東野在犯罪的動機上,想要深入挖掘的用意。不論是「難以理解的動機」或是「深沉至極的動機」,甚至為了探討「動機如何一點一滴累積、形成」,東野都特地寫了相對應的作品。本作的犯罪動機雖然簡單──復仇──但隱藏於後的,卻是每個角色對於事件的處理方式,所抱持善惡價值觀的差異。
「見死不救」的人和「勇於相助卻心存貪念」的人,到底孰善孰惡?此種近似「卡爾尼底斯之板」的命題,由於牽扯到個人私心與民族大愛的牴觸,一向無解。本作東野只是藉事件丟出一個議題,並沒有在作品中有所偏向。
最後女主角藉著寫在名片上的一段話,向「某人」所揭示的真相,又給予讀者深刻的省思:「為了自己的信念,作法可以極端到什麼程度?」我們也可以在東野中、後期的作品如《惡意》、《嫌疑犯X的獻身》中,不斷看到類似的命題。
東野日後在《惡意》、《綁架遊戲》的表現,一度被譽為是「結局的魔術師」,也就是讀者知曉真相後,故事才開始邁入最精采的部份,他最常用的手法,毋寧是在結尾添加連續轉折的技巧,這其中,又以「心理」的轉折為大宗──真兇知道了?精采的是動機。案情都明白了?精采的卻是案件背後,人心險惡的那一面。
也因為人心如此複雜,東野並不會迎合讀者,每次都使用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反而是將「善」與「惡」發揮到極致,所以東野的許多作品,結局都帶有暗、深沉的不快感,那是因為他只求收筆於力道最大的一點,如此而已。
《十一字殺人》以佈局來說算是頗為規矩,連續殺人的屍體出現間隔恰到好處,主角於案情調查浮出的真相,也有吸引讀者繼續閱讀的動力,缺的只是謎團、詭計與結局的龐大衝擊性,然而,若作為東野日後的解謎風格起點,本作是值得一讀,並可與東野其他解謎作品來比較的。
最後不得不說一下書名,「十一字殺人」與故事的關連,只有犯人的殺人預告「無人島より殺意を込めて(來自於無人島的滿腔殺意)」是十一個字而已。像我這種看了書名後,會產生過度期待的讀者,如此聳動的書名或許成功達到它的目的了吧!
相關連結:
十一字殺人/東野圭吾 by 路那
十一字殺人 by moondabbie
NO.226 小品窺見大師創作理念的原點,東野圭吾《十一字殺人》 by Heero
COMMENTS
COMMENT FORM
TRACKBACK
この記事にトラックバックする (FC2 blog user only!)
原點?傳承。《十一字殺人》
| 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