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2ブログ

關於敘述性詭計這回事……③隱瞞與誤導:從基本功下手

People_no_pic.jpg
   再長串的文字敘述,也比不過一張照片──這就是鄉民們常說的:「沒圖沒真相。」
   這次的主題是隱瞞誤導。嚴格上來說,這兩者並不能算是「敘述性詭計」獨有的手法,但卻是在敘述性詭計的實行上有著靈魂般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說,這兩者之於敘述性詭計,就像打蛋、切絲之於做菜,嗲聲、嬌羞之於女僕咖啡一樣,是屬於頻繁運用的基本功
   至於這些技巧的精髓為何,又是如何使用的呢?以下我們就用一段範例來入題。那個,上次有站起來回答的那個底迪,對就是你……麻煩你將下面這段文字唸一遍:

   「妳稍等一下,我去對面的便利商店買枝冰棒。」寵物先生拉起手剎車,瞄了一眼從鬧區搭訕上車,現正靠著背躺在駕駛座旁的女子,打開車門。下車時,還拍了一下牛仔褲後口袋裡那沉甸甸的東西。
  是錢包吧,聽那結實的聲音,裡面一定有很多錢──猫聖代內心不由得這麼想。她甚至想起了家裡的弟弟,如果能拿出裡面十分之一的錢,就能讓弟弟去參加校外教學旅行了。她背靠在座椅上,盯著越馬路,進入對街7-11的寵物先生背影。
  約五分鐘後,寵物先生步出店門,他舔著冰棒,邊走邊輪流拋擲著數個十元硬幣。猫聖代甚至覺得,把找來的零錢這樣玩,如果一不小心掉到水溝裡就太浪費了。
  寵物先生從對街走了過來,打開車門,咧著嘴笑道:「讓妳久等了。」


   好,謝謝底迪。以上這段文字,描述一個路邊停車,駕駛下車去買冰棒的場景。關於這個場景,各位應該可以從文字的敘述中想像出一個大略的影像吧?汽車停下,車內有一對因搭訕而認識的男女,男對女說要去買冰棒然後下車,走向對面的7-11,女的家境好像很貧窮,男的買完冰棒後從對街走回車內,結束──一般的讀者能從該段文字得到的想像,大致上是如此。
   這是個再平凡不過的場景,一般人均能輕易建構出類似的影像,當然,如果要建構出最為詳細的影像,它提供的資訊仍是不足的。它省略了許多細節,例如:車子的顏色、車款、男子穿的衣服是襯衫還是T恤、女子的衣著等等。因此每個人建構出的影像,在這幾項細節方面都不盡相同,但這些資訊本身並不是重要的,讀者並不會因為這些資訊的省略,而在場景的想像上產生阻礙。對大部分的人而言,都可以同意這是個資訊充份的場景。
   雖說資訊充不充份其實是相對的,然而有趣的是,對大部分的讀者來說,鮮少會發生因資訊不夠充份,而無法建構場景的狀況。一方面是因為能出版的作品,場景的敘述都有一定的條理,能符合社會大眾的認知以便建構,另外,還有個相當重要的一點:

   讀者對於文字敘述中缺乏的資訊,往往會自行在腦海中填補(而且經常是不自覺的),除非往後的敘述有針對該項資訊做補充(或修正),否則讀者會一直帶著這項自行填補的資訊閱讀下去。

   上述的概念牽涉到認知心理學的幾個名詞,如基膜(Schema)劇本(Script),但是那個太學術性了,在此我用圓餅圖來說明好了(姆哈哈其實是因為我不是很懂認知心理學啦)。將一個場景畫成一個圓形,所有構成的資訊以A1, A2, A3, A4, A5……An-1, An的扇形來表示(喂喂喂前面那個底迪不要給我打呵欠!),並將敘述中有明白寫出來的、已知的資訊塗上紅色,其他部分留白,假設情況如下圖所示:
Circle1.jpg
   假設A2, A5, An三項是這段場景的敘述中,隱瞞沒寫出來的資訊(例如人物的穿著、心理狀態、四周物件的配置等等),那麼,為了不要對場景有理解上的障礙,這時讀者會怎麼做呢?他們會用自己認為最合理的、最符合這段場景一般狀況的資訊,在腦海中填補這三塊空缺。如果這三項認知分別為B2, B5, Bn,那填補(塗上橘色)過後的場景就會如下圖所示:
Circle2.jpg
   至於A2, A5, An和B2, B5, Bn是否會相同?意即,實際的資訊自行填補的資訊是否會一模一樣?用屁股想就知道當然不可能。但就一般閱讀的情況而言,這兩組資訊是否相等並不是很重要,因為作者沒寫出來的資訊,都不會對場景的理解有多重大的影響。
   除非是發生在推理小說上。
   推理小說為了佈局,作者經常會在敘述中,對讀者隱瞞一些重要的資訊,而這些資訊經常是破案的關鍵。當然這樣也還好,因為讀者不知道的,書中的角色往往也都不知道。然而,如果是不公平隱瞞……

   1. 當隱瞞的資訊具有重大意義
   2. 而且是只有讓作中角色知道,讀者卻不知道的資訊。

   滿足上述兩種情況,就是不公平隱瞞。而且這種不公平的隱瞞,經常被敘述性詭計大量使用,成為其主要手法之一。
   在敘述性詭計的情況下,作者為了欺瞞讀者,經常會大量隱瞞一些瑣碎的看似不重要的資訊,因為看似不重要,讀者也不會意識到作者有所隱瞞,這時就會進行自行填補的動作。結果這麼一來,錯誤的資訊大量累積,如果這些錯誤的資訊碰巧又能完美契合,讓讀者建構出一個虛偽的真相的話,敘述性詭計就成功了。
   接下來簡單說明一下誤導的手法。
   上面提到讀者會用自己認為最合理的、最符合這段場景一般狀況的資訊,在腦海中填補,這「最符合場景的一般狀況」其實就是人的一項習性,叫做先入為主(preconception)。至於如何利用一些旁支的資訊,讓讀者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就是誤導的精髓所在。簡單來說,就是「用既有的營造出假的」。

   誤導就是利用已知的資訊(圓餅圖的紅色部分),讓讀者在未知的部分因為先入為主的印象,填補錯誤的資訊(圓餅圖的橘色部分)。

Raamen.jpg
   大家還記得上一章拉麵的例子嗎?當看到一個人在吃拉麵,大多數人瞬間就會用自認為最合理的、最符合這段場景一般狀況的資訊──亦即「那碗拉麵是熱的」──在腦海中填補。此時,「拉麵是冷的」是廣告有所隱瞞的部分,至於在一旁燃燒的香菸煙霧,就是用來誤導的資訊(當然,此時也必需隱瞞香菸的存在)。雖說沒有香菸或許可以欺瞞到大部分人,但有了香菸煙霧的誤導,更可以讓觀眾深信「那是一碗熱騰騰的拉麵」這個虛偽的真相
   說到這裡,隱瞞誤導的內容就算完結了。如果大家有任何聽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那就算啦我都講得快累死了聽不懂我也沒辦法歡迎提出來討論喲。
   最後我們來個臨去秋波吧,當作今天專欄的結尾。
   麻煩請大家再回頭看一開始那段,關於寵物先生停車去買冰棒的場景描述,請大家仔細看、用力地看,試著去思考這段場景哪些資訊是有說出來的,哪些資訊其實是沒說出來,但你不知不覺在腦海中自行想像的?
   如果你覺得對於這個場景的「已知」和「未知」已經相當清楚了,那就請進行下面這兩組問題,看是否對這個場景會有不同的認知。

   1. 寵物先生的牛仔褲後口袋裡放的是什麼呢?猫聖代認為是錢包,然而,她實際看到了沒有?寵物先生出店門後邊吃冰棒、邊拋擲的十元硬幣真是找來的錢嗎?敘述裡有描述任何店員找錢的場景嗎?寵物先生的那枝冰棒真的是用「買」的嗎?有沒有可能猫聖代的想法是誤導,寵物先生拋擲的十元硬幣也是誤導,場景的真實情況是寵物先生拿著牛仔褲後口袋裡的某樣東西,以不正當的手法向店員取得一枝冰棒和十元硬幣呢?
   2. 寵物先生在下車前瞄的那位坐在駕駛座旁的女子,是猫聖代嗎?敘述裡有提到猫聖代在車裡面嗎?車裡的那個女子從頭到尾有思考或發言嗎?這有沒有可能是猫聖代坐在自家座椅上,透過路邊監視器觀察寵物先生載著搭訕後殺害的女性,路邊停車購買冰棒的場景呢?

   那個,底迪不要對上面兩個可能的狀況吹毛求疵啦!幹嘛一直問我「為什麼寵物先生拿槍進去便利商店,只搶了一枝冰棒和十塊錢?」、「寵物先生為什麼會對一個死人講話?」之類的問題。這些都是可以硬凹解釋的嘛,至於要怎麼解釋就不是我的責任啦,我只是提供範例而已。
   真的想要聽解釋?唉好吧,比方說,寵物先生本人是個彬彬有禮的犯罪者,即使是搶東西也不會造成對方困擾,即使殺害對方也會尊重對方的屍體並問候之……類似這樣的設定。不過這樣解釋應該會被大家丟香蕉皮吧,唉喲……喂喂,底迪你幹什麼,別丟東西上來!唉喲……那麼大家,我們下次見!別再丟了啦……唉喲……
スポンサーサイト



COMMENTS

所謂的「沒圖沒真相」

看到script跟schema,
我只會想到程式語言跟資料庫XD
↑中毒過深,整個爆掉(離題了...)

圓餅圖的示意很不錯,
但是如果到最後揭曉事實的時候,
那些橘色的部份也會被填補成紅色嗎?
抑或是就繼續做不公平的隱瞞?(那其實還滿不公平)

還有,就你所說的,一段文字也比不過一張照片,
其實即使有照片也不一定符合「沒圖沒真相」這個原則,
因為照片也有可能是拼湊出來的真實XD
不然那些記者哪有什麼虛構的現實好寫呢...
(其實記者是敘述性詭計的佼佼者?)

後面那一段真的真的真的很白目
果然是悶騷的人寫出的話語
順便再丟一個香蕉皮

原來大家都覺得寵物很悶騷~
真是英雄(雌)所見略同? (溜)

其實我本來很認真一個字一個字看,但是實在太想知道這個故事的結果,所以就開始迅速瀏覽,看到最後……
「什麼?這個故事虎頭蛇尾嘛!所以結果是?害我一直猜結局!」
(完全被故事搶走注意力)

看完後,發現內容和完形心理學的理論有相似的地方耶!

To 毛筆:
呵呵,事實揭曉的時候,等於就是作者把資訊補充(或修正)的時候,
這時橘色的部分當然就會變成紅色囉!v-290
還有,的確「有圖也不一定有真相」,不過我想,圖所提供的資訊確實會比文字來得多,
這也是為什麼電影的敘述性詭計比小說來得不容易的緣故吧!

To 敏秀先生、小云:
哎喲,悶騷我早承認過了,這點就不用一直重複給我聽~(倒)

To 浩剛:
這不是小說,是範例、範例啊!
我只是提出一個最爛的解釋罷了,要提出更好的解釋絕對是很簡單的。

To jjzero:
是說我真的不是很懂心理學(大學只修過一次普心),以上內容如果有與心理學理論衝突之處請多多包涵~v-291

唔,根據我的瞭解,由於寵物好像在這個連載中有引用了中正一個學弟以前寫的講義內容,所以對於其中涉及的心理學背景比較不瞭解,因此我來小小補充一下。

其中用到的認知心理學,主要是針對「人類需要賦予事物意義」這個特性,我們基本上傾向於要讓世界是完整的,不然內在會有所缺陷,進而影響到知覺判斷,而這中間有著兩個基本概念:「填補」與「扭曲」。

由於人所認知的世界往往是片面的,因此我們需要去說服自己世界是完整的,即便是你看著一個房間,由於視線無法涵蓋,你也需要動用到想像力去填滿其他眼界所不及的。但事實上你從未意識到自己並未「看到」,而是「想出來」,而你如何填補其空白則取決於你過去經驗了什麼。

而扭曲其實是更為複雜的手段,主要是當你的感官刺激得到不和諧的刺激時,腦部會傾向於將其合理化解釋。舉例來說,心理學有個叫麥格克效應的實驗,如果我們看到人在對你說話時,嘴巴做出「吧吧吧」的口型,而傳出的聲音卻是「嘎嘎嘎」時,人則是會將其解讀成「達達達」,這實驗根據洪蘭教授的說法,屢試不爽。那是因為我們的耳朵受器與眼睛受器所接受的訊息產生衝突,於是腦部只好代為將兩者妥協,產生了中間值的結果。

敘述性詭計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仰仗這兩個機制的安排,人在閱讀片面的訊息時,會理解成全面的概念,要是有輕微的不符合,除非讀者本質上不相信文本,否則是會自然扭曲自己的認知以配合演出的。但這種設計也會造成讀者的接受門檻,由於過去經驗的不同,所以讀者也以自己的概念在理解故事(所謂每個人讀到的故事都是不同的即為此理),那如果讀者過去的世界知覺與別人(或作者)不大相同,就會造成閱讀上的無法接受。

至於完形心理學,其實是另外一種概念,這學派認為人類的心靈基本上是完整的,不應該任意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部分去理解,並且需要配合人所處的環境與社會文化才能知道他是怎樣看待世界的。這個概念後來形成了國美學認知的研究基礎,如果人都會以「完整」來理解世界,那面對「缺乏」會如何因應呢?對於小說中文字與文字的溝壑,如何透過想像的跨越進而填補以成全作者的美學概念?

事實上,要用完形心理學來解釋敘述性詭計亦無不可,只是那就跟寵物舉的例子不太相近就是。

感謝曲辰專業的補充

這麼一說就清楚多了,
改天我也去找本相關的心理學理論書籍來翻翻~

我必須承認…我不自覺的在看到曲辰寫的「嘴巴做出『吧吧吧』的口型,而傳出的聲音卻是『嘎嘎嘎』」時,跟著文字的敘述嚐試,然後發現我完全沒辦法同時做出這兩件事 (炸飛)

當然不可能啊,這兩個基本上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實驗通常是一個人做出嘴型、然後從揚聲器或是什麼地方發出另一種聲音。
不過是我敘述上有問題啦,真抱歉。

呃……
我竟然看到文字就照著唸了,結果發出「吧嘎吧嘎」的聲音,好險我唸得很小聲。

我也必須承認……當我看到「吧吧吧」、「嘎嘎嘎」、「達達達」之類的狀聲詞,
腦中竟然不由自主地浮現這個東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jz2c7YKEg0

中毒太深了,不要理我~Orz

TO: 曲辰
原來如此~難怪怎麼試都沒辦法成功 (炸)

TO: 阿寵
我想你可以跟我家小湯結拜……

我覺得這篇寫得很棒啊

是大家太吹毛求疵了嗎?

COMMENT FORM

管理者にだけ表示を許可する

TRACKBACK


この記事にトラックバックする (FC2 blog user only!)

俺,一個獨立的個體

猫聖代/寵物先生

猫聖代/寵物先生
推理、電影、相川七
懷舊事物與日常謎團的追求者
嚮往偽工程師與玩樂家的二重生活

凡夫俗子的胡思亂想
千言萬語的人們
封裝帶走的文字串
每個蘿蔔都有蘿蔔坑
在大海裡撈一根針
愛串聯的頭版標題
通往羅馬的條條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