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敘述性詭計這回事……④特殊敘事體:見到場景變換就開槍

一鏡到底的影片比較不容易造假,然而也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上次詳細說明了隱瞞與誤導的手法,雖然大家聽完之後,可以理解它們對於敘述性詭計的重要性,然而,距離實務方面的階段──即如何運用這些技巧──仍有段距離。因此,這次就讓我稍微透露一些實際操作的方式吧!不過呢,嘿嘿嘿……臺下的底迪們聽好囉,之前我講的內容可說完全沒什麼危險性,但接下來就不太一樣囉,我要把警語貼出來了:
(警告:以下內容含有大量色情或暴力的文字敘述,未滿十八歲者請勿閱讀敘述性詭計實際使用方式的描述,推理初學者或對詭計敏感者請自行斟酌是否閱讀。)
我猜,就算我貼了警語,也沒什麼人會就這麼離開……果然,各位底迪膽子都很大嘛(汗),那接下來我就如各位所願,盡情地爆雷吧小心翼翼地介紹這次的主題,也就是場景變換與敘事體吧。
讓我們稍稍回顧一下關於隱瞞與誤導的內容。上回提到,敘述性詭計經常會對讀者以不公平的方式大量隱瞞資訊,再利用誤導手法,使讀者自行填補那些被隱瞞的事物,藉以扭曲讀者對劇情的認知。這些被隱瞞的資訊,可以小至角色的特徵、穿著、四周的景物,可以大到整個場景的時空與脈絡,甚至是省略某段重要的劇情。
沒錯,連劇情省略都可以是一種隱瞞的手法,而且還經常被敘述性詭計所使用。一般而言在小說(或影像)的敘述中,劇情的描述通常是連續的,敘述焦點通常會集中在同一些人身上,場景也通常會集中在一個地方,如果要將焦點轉移至另一些人或是另一處、另一個時空,那麼就勢必得作場景的變換,在影像上就會用分鏡,在小說中就會伴隨著章節的遞移。
然而,場景一變換就會造成劇情的不連續,在銜接的場景與之前的場景之間究竟是否有發生什麼事,讀者(或觀眾)是不會知道的。各位請看以下的範例:
(第一章結尾)
……
「喝啊!」眼前的巨漢大吼一聲,倏地就是一陣撲來。
寵物先生往左邊一閃身,巨漢撲了個空,因重心不穩而跌倒在地。
此時,寵物先生瞥見角落玻璃瓶反射的光芒。他調整自己紊亂的呼吸,掄起玻璃瓶,對著正要起身的巨漢頭部就是一陣重擊。
一定要幹掉他,然後從這裡逃脫──寵物先生腦中只有這個念頭。
(第二章開頭)
寵物先生從床上驚醒,臉上仍殘留些許冷汗。
昨晚發生的事仍歷歷在目,那巨漢滿臉鮮血,死前雙眼暴睜的表情,彷彿還殘留在他的視網膜上,揮之不去。
腦中的記憶似乎也只停留在巨漢死亡的那一刻,之後他從現場逃回家裡,這段時間沿途看到了什麼,有沒有被人目擊等等,他全都不記得了。
……
底迪,就跟你說這只是範例,不要期待後面有什麼精采大結局啦!聽故事魔人退散!!!咳咳咳……總之,請各位看完以上文字後,思考一個有趣的問題:巨漢真的是寵物先生殺害的嗎?
我想聰明的各位一定明白這個問題的用意。沒錯,第一章到第二章因為場景的變換,省略了一部分劇情,然而因為第一章結尾描述寵物先生試圖殺害巨漢,第二章開頭又提到巨漢在寵物先生眼前死亡,所以讀者很容易推導出「寵物先生殺害了巨漢」的結果。很明顯這個推論是不一定成立的,因為很有可能寵物先生只是把巨漢敲暈,隨後突然另外有人到場殺害了巨漢,寵物先生只是在一旁目擊而已。在這個例子中,這段佚失的劇情就是被隱瞞的部分,而前述的兩項造成讀者錯誤推論的敘述,則是一種誤導。
有時,場景的變換用在敘述性詭計上,目的並不只是隱瞞劇情而已,有些小說的場景變換,經常是其敘述方式(敘事體)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因為小說本身的敘事體之故,而不得不在某處轉換場景──當情況變成這樣時,可以用的技巧就更多了。以下就向各位介紹三種較常用的敘事體:
1. Cross-cutting:
這是一個電影術語,意為兩個時空不同的場景交替轉換呈現,套用在小說上,就是指雙敘事線或多敘事線並行的敘述方式。這種敘事體相當廣泛被使用,因為可以藉由敘事線的變換營造緊張、懸疑感,而且通常這些敘事線在故事後盤會產生交集,交會的過程也會給予讀者期待感。只不過,如果是推理小說用了這種敘事體,理由應該不會那麼簡單(笑)。
除了前述的隱瞞劇情之外,不同敘事線間的關聯性也經常被用作隱瞞與誤導的素材。比方說,讀者認為敘事線A與敘事線B的某個人物有特定的關聯,但其實沒有(或是關聯不是讀者想的那樣);反之亦然,以為沒有關聯卻產生關聯的例子,也同樣能造成相當的意外性。
其實對敘述性詭計稍為熟悉的讀者,大概看到多敘事線的推理小說都會心生警戒。原因無他,因為太多敘述性詭計作品使用這種模式了,而且超級好用。我所讀過的敘述性詭計作品中,Cross-cutting的比率就佔了一半以上。
2. Cutback:
就是倒敘法。在這裡不是指Inverted Detective Story(倒敘推理,主要以犯人為視點描述的推理小說)哦!而是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突出的精彩片斷提到前面寫,然後再按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敘述,類似這樣的敘述方式。目的有很多種,比如把事件的結局提前,塑造懸疑感;或是寫當前的情況,再回憶過去的情況,以形成鮮明的對比,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在此種方式下,劇情的流動並不是單純地隨章節由前往後遞移,因此若不敘述清楚的話,讀者很容易搞錯某個章節與其他章節的順序關係。但敘述性詭計正是利用了這點,刻意隱瞞章節的時空背景,將事件的敘述順序,不依照發生時間來混亂拼湊,呈現給讀者一種時空的錯覺效果。
比如說,一部作品由ABCDE五章構成,讀者以為A是倒敘法提前敘述的事件結局,但最後才發現B才是結局。類似此種的誤導方式,也經常被用在敘述性詭計上。
3. 作中作(在影像中則稱為劇中劇):
此種敘事體是一種後設形式(Meta-fiction),簡單來說就是「作品之中還有作品,小說之外還有小說」。例如作者在作品A中塑造一位作家角色,寫了另一本書B,並把B的部分內容寫出來成為小說的一部分,我們就可以說B是A的「作中作」。當然,這種關係可以無限循環下去,作者可以在B中再塑造另一位作家寫了一本書C,這就變成了「作中作中作」。此類還有許多變體,比如小說中出現手記、日記、書信等內容,也都算是一種作中作的形式。
這種方式可以隱瞞與誤導的素材就更多了,因為結構本身很複雜,所以會讓讀者造成一種層級錯亂的感覺,裡層的時空最後變成外面(讀者以為是C層級的劇情,最後真相揭曉是B層級),或是外層的時空突然又轉回裡面。此外還有外層作品與內層作品的人、事、物的關聯性,同樣也是隱瞞與誤導的對象。
另外,因為作中作本身是由作中角色寫出的,因此可以作為向讀者提供錯誤資訊的工具,關於這一點會在以後談到「敘述性詭計的誤導可否含有謊言」的議題時,詳細解釋給各位聽。
敘事體當然不是只有以上三種,更有趣的是,一部作品也不見得只能用一種敘事體,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敘事體,可以使該部作品的結構更加複雜,詭計也更為難解。此外還有更可怕的一點,那就是敘事體本身也可以作為隱瞞的對象;換句話說,開頭以為是順敘,到最後才發現是倒敘的作品,或是最後才點明某章節是作中作的作品,實際上是存在的。
想像下面這個例子:一部作品由ABCDE五個章節組成,每章代表一段場景。讀者在讀到最後一章E之前,都以為事件的發展是按照ABCDE的順序發生,但到了最後一章真相揭曉時,讀者才發現原來C章的場景是存在於廿年前的時空,而B章實際上是C登場人物寫的作中作……
如何,很難想像會有這麼複雜的敘述性詭計吧?但事實上就是有。
關於場景變換與敘事體的說明就到此為止。在上述內容中,提到許多隱瞞與誤導的施加對象(如人物關聯、時空、作中作層級等),下次就來針對這些作統整性的詳細說明吧。下次見囉~
COMMENTS
說故事的方法
三種敘事體在腦海中不禁浮現看過的好幾本小說,
不過還是不要說的好,免得大爆雷。
混合三種敘事體一起寫的話,作者本身會不會大混亂呢?
不過第三種最後面提到的例子,我還真的沒印象看過這種(超複雜)類型的故事,因此反倒變得很難以想像……(炸)
所以說這篇文章果然要看過各種例子的人來看才能輕易的明瞭(還保證能會心一笑?XD)
不過不是很確定有沒有切合,
但是為免暴雷還是別說好了XD
電影有許多手法也蠻常被小說使用的,
不過因為視覺化可以帶給讀者的資訊比較明確,
因此兩者的呈現方式,或許還是有根本上的不同吧!

To 書籤、小云:
那三種敘事體是最常被敘述性詭計使用的模式,
所以多少都可以在台灣出版作品中找到。
至於作者會不會因為混合敘事體混亂……
如果因為這樣就混亂了,那不就變成〈超高齡化社會殺人事件〉了嗎?(爆)
To 栞:
我猜小云指的是
"ABCDE五章,C章是廿年前的時空,B章是作中作"
這個例子耶~
在我印象中,好像台灣現在還沒出版有這般複雜例子的敘述性詭計作品~:P
COMMENT FORM
TRACKBACK
この記事にトラックバックする (FC2 blog user only!)
| home |
從電影手法分析.
果然精闢呢!
最近也喜歡注意影片的拍攝手法與呈現出來的效果/如此拍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