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圖碎片般的多重後設。恩田陸《中庭殺人事件》

大玩後設結構的解謎推理,而且解的是不一樣的「謎」。
如同《三月的紅色深淵》的書中書,《中庭殺人事件》採用類似的「劇中劇」結構,甚至更為複雜、令人困惑。一般來說,內層(被包裹於內的劇)與外層(包裹在外的劇)為了使觀眾有明確的區分,儘量不會使用相同的背景和人物設定,劇情當然也有所區隔,然而本作卻徹底打破了這項原則。
如此作法在推理小說中並不罕見,大多都是為了困惑讀者,使其造成後設層級(Level)的誤認,達成欺瞞的目的,也經常是敘述性詭計使用手法的一環。但有別於這種刻意誤導的模式,本作倒是退了一步,並不是一開始將「虛偽的層級表現」(也就是讓讀者以為內層是外層,或外層是內層的敘述詭計手法)呈現給讀者,而是直接將層級打亂,讓讀者如墜五里霧中。
恩田陸《中庭殺人事件》原名《中庭發生的事》(中庭の出来事),書中有一部劇作家寫成的劇本,也叫做《中庭發生的事》,這齣劇本中有一位劇作家角色,他也撰寫了一部名為《自白》的劇本,為了《自白》這齣戲舉行的試鏡最後遴選剩下三位女演員,最後劇作家在演員名單發表的宴會上毒發身亡。是自殺還是他殺?真相究竟是什麼?另外,在《自白》的劇情中,也出現了一位劇作家,被一名女演員給殺害的情節,殺人案的真相與動機也成為《自白》劇中的謎團之一。
於是這本書有了三層以上的巢狀(Nested)後設結構(即「劇中劇中劇」),且外層、中層、內層都有劇作家和女演員的角色,也同樣都有人死亡,這種寫法達成了呼應的效果,卻也因為內外相同的人物、劇情設定,使讀者產生混亂。
更有甚者,作者竟然還將這三個層級的情節切割、打散並隨意排列!讀者在章節轉換時因為劇本的層級跳脫,甚至內外層的相互指涉,會產生閱讀上的迷亂感,不容易分辨出現的角色是屬於外層、中層還是內層。或者說,這才是作者的目的?各層級發生的命案真相為何,那只是陪襯性質,如何釐清哪個人物、哪段情節屬於哪個後設層級,才是本書作為「推理小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最主要的謎團。
如此複雜的結構真的容易釐清嗎?請放心,結構雖然雜亂,但作者卻設計了一個「以一貫之」的線索,最後藉由角色的台詞將這條線索道出之際,讀者將會恍然大悟,從頭再翻看一次,每段情節的層級就會豁然開朗。另外,作者還設計了「旅人們」這個旁支的篇章,在最後層級揭曉之際搭配著看,更能享受重組劇情的樂趣。
除了這最主要的核心外,本作也藉由多層的後設引導出一個概念:「每個人在觀看一齣內層劇的同時,也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被外層的人所觀看著。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是觀眾、也是演員。」個人覺得這個想法相當有意思,或許我們所存在的現實,正是擁有許多層級的平行世界,自身的意識不過是存在於其中一個層級罷了。
書中提及許多經典名劇,有些甚至還出現了部分對白,如《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奇蹟之人》(The Miracle Worker,台譯「熱淚心聲」)、《櫻桃園》(The Cherry Orchard)和《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這些古典劇的台詞現今聽來還真是雞皮疙瘩掉滿地,但與現代劇的台詞兩相搭配起來,卻也有股虛實交錯、古今融合的奇妙風味。
COMMENTS
是名劇呢
角色錯亂
書中提到說謊的點很妙: 除了某一個點以外其他的細節都是真實的, 這樣就不容易被發現是謊言. (嗯嗯, 以後對老闆就這樣用好了 科)
的確很容易混亂
我也是看到關鍵點,再從頭看一次才看懂的。
原、原來卡蘿經常對老闆說謊,我還以為只有對父母……(汗)
COMMENT FORM
TRACKBACK
この記事にトラックバックする (FC2 blog user only!)
假作真時真亦假:中庭殺人事件/恩田陸
在劇場?個故事,恩田陸《中庭殺人事件》
一個文本,多種詮釋。「中庭殺人事件」
| home |